在乙方,讲好一个故事 在服务设计咨询公司时,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会对体验表现和趋势更敏感,给到客户一个基于已知信息判断的解决方案。但其中有可能夹杂着设计者的对作品的探索和业务延续的考量,这使得方案本身其实并不不完全契合客户的需求。归根到底,其实是通过外界的案例、自身的学识、客户给出的信息和对用户粗略的了解,拼凑出来满足当下需求的“故事”。 这个故事如果发展得好,那么可以作为一个催化剂,激活内部的同道中人,激发按耐已久的创新力,推动业务往更好的方向发展,是故事得以成为现实,最终让用户可以感知。 这个故事如果在交付后逐渐冷却,那么它有可能带来的改变仅是短期内和新项目成员意识的改变,仅此而已,沦为众多失败尝试里的其中一个。 这个故事是否能被内部接受,如何实现,如何衡量价值,这些都是后话,往往不在交付范围内,得看客户的实力和理解力,和是否有借势达成目的的智慧。 作为设计者,可能会沉迷于“未来已来”的错觉中,逐渐远离了实际的商业和用户生活。 当然,如果是纯概念向,其实便足够。 在甲方,设计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,甚至可能是效果最小的一种 关于用户体验的需求无非是2个,1是体验提升,从而支撑销售;2是体验管理,从而支撑销售。 体验提升的关键在于“提升”,“提升”的手段有很多,要么重新设计理想的体验,要么通过管理的方式去实现。对于基础能力薄弱,难以很好掌控核心接触点的企业来说,通过管理的方式其实更紧急,设计倒是下一步才需要做的事情。 体验管理更好理解了,关键在于“管理”。一些学术派标榜的通过设计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,可能是个伪命题,商业的问题就应该通过商业的只是去理解和解题,这如果没有足够的业务一线经验,根本难以厘清头绪,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。在这个过程中,设计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。 翻出我19年的笔试作业,充满了感慨,当年的思路放在22年的业务里才可能逐步能实现。个人与公司的成长发生了错位,个人能力与公司的需求也发生了错位。迷茫感、边缘感便来自于此。

每一次辞职都是在格式化我的生活。 把眼前的困难,混乱的业务,复杂的关系通通进行一次大清除。 离职旅行则用于清扫情绪上的痕迹,在陌生的环境中呼吸着凌冽的空气,享受虚无带来的愉悦。 但是呢,这次可不要轻易放弃了哦,如果遇到困难要在内部寻求破局,做个成熟理性的成年人吧。